在引入机器人之前,工厂的清洁团队实行“三班倒”制度:早班负责车间外围主干道清洁,中班重点清理生产车间出入口的油污区域,晚班则要处理夜间生产留下的大量废料。即便如此,清洁质量仍参差不齐——新人对油污的处理不够彻底,老员工长时间弯腰作业后效率会明显下降,遇到员工请假或旺季生产加班,清洁人手更是捉襟见肘。
除了成本与管理问题,人工清洁的效率瓶颈在产能提升后愈发明显。随着工厂新生产线的投产,厂区清洁面积从原来的8万平方米扩展到12万平方米,6名清洁工即便加班加点,也无法保证清洁频率达到安全生产标准。“有一次环保检查,就因为车间角落积尘超标,我们被责令限期整改,还影响了订单交付进度。”这件事成为工厂下定决心引入自动化设备的直接导火索。
一“机”当关:工业洗地机器人的硬核实力
经过三个月的市场调研和实地测试,工厂最终采购了一台搭载激光导航、视觉识别系统的工业级洗地机器人。这台身高1.2米、体重800公斤的“清洁卫士”,刚投入使用就展现出远超人工的硬核实力。
效率的提升首当其冲。机器人配备了双滚刷清洁系统和大容量污水箱,每小时可清洁3000平方米地面,相当于3名熟练清洁工的小时工作量。与人工“朝九晚五”的工作模式不同,它可以24小时连续作业,只需在电量低于20%时自动返回充电基站,40分钟即可充满电继续工作。“现在厂区每天的清洁任务,机器人白天完成主干道和车间公共区域,夜间集中清理生产车间,清洁频率从原来的每天1次提升到每天3次,地面始终保持无积尘、无油污的状态。
清洁标准的统一性则解决了人工操作的最大痛点。机器人通过预先输入的地图数据和实时视觉识别,能够精准避开障碍物,对车间出入口、设备底座等卫生死角的清洁覆盖率达到100%。其配备的油污传感器可自动调节刷子转速和清洁剂用量,确保不同污染程度的地面都能达到相同的清洁标准。“以前环保检查要看运气,现在不管什么时候来,地面都干干净净,这是人工永远做不到的。
长期成本优势更是让这笔投入显得物超所值。据测算,这台洗地机器人的采购成本约35万元,加上每年5万元的运维费用(包括耗材更换、设备保养),年均成本仅10万元,不足人工成本的八分之一。按照设备8年的使用寿命计算,累计可节省成本200余万元。“而且机器人不需要社保、不需要培训,也没有安全风险,管理成本几乎为零。
从清洁岗到全流程:制造业自动化的“蝴蝶效应”
洗地机器人的成功应用,在工厂内部引发了一场“自动化革命”。如今的工作重心变成了考察更多自动化设备的应用场景。“清洁岗的替代让我们看到了自动化的潜力,现在我们正在评估仓储分拣、物料转运等岗位的机器人替代方案。”
这种由点及面的转型,正是江苏制造业自动化升级的典型路径。作为中国制造业的核心集聚区,江苏拥有超过16万家规模以上制造企业,其中劳动密集型岗位占比曾高达40%。近年来,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技术的成熟,自动化设备从高端生产线逐渐下沉到后勤、仓储等辅助岗位,形成了“全方位、多层次”的转型格局。
在苏州工业园区,某电子企业将清洁机器人的导航技术应用到物料转运中,研发出“清洁-转运一体化机器人”,实现了车间后勤的全自动化;在无锡高新区,一家汽车零部件厂商通过引入清洁机器人的数据管理系统,构建了厂区环境监测平台,为安全生产提供了实时数据支撑。“清洁岗位的自动化看似是小投入,实则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试金石。
对于外界关注的“机器换人”是否会导致失业问题,该工厂给出了温暖的解决方案。原来的6名清洁工中,2人通过内部培训转型为设备运维工程师,负责洗地机器人及未来引入的自动化设备的日常维护;2人调至仓储部门从事货物盘点工作;另外2人则在企业的帮助下,找到了周边服务业的工作。“自动化不是要取代人,而是要把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,转向更有价值的岗位。
未来已来:自动化转型的挑战与机遇
为解决这些问题,江苏省已出台多项扶持政策:对企业购买自动化设备给予最高30%的补贴;建立“制造业自动化服务平台”,为企业提供个性化设备解决方案;与高校合作开设自动化运维专业,定向培养技术人才。在政策的推动下,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开始加入自动化转型的行列。“去年我们平台服务的企业中,中小企业占比达到60%,比前年提升了25个百分点。
技术的不断迭代则为自动化转型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。随着人工智能、5G技术与机器人的深度融合,工业洗地机器人已从“按固定路线作业”升级为“自主规划最优路径”,未来还将实现与工厂生产系统的实时联动——当生产线产生大量废料时,机器人可自动调整清洁计划,实现“按需清洁”。“自动化设备不再是孤立的工具,而是工厂智能系统的一部分。
夕阳下,江苏昆山的这处制造厂区里,洗地机器人仍在平稳前行,它的影子被拉得很长,与远处生产线上的机械臂遥相呼应。从6个人的忙碌到1台机器的从容,这个看似简单的变化,不仅是一家工厂的成本优化,更是中国制造业从“劳动密集”到“技术密集”的转型缩影。当越来越多的“清洁革命”在制造业的各个领域上演,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基,正变得愈发坚实。